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秦直道:2000年前的“高速公路”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3-02-23 14:54   阅读量:18635   

秦直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境内,是一条修筑于秦代的交通干道。它南起陕西省云阳县甘泉宫,止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的麻池古城,全长700多公里,途经14个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贸易通道、移民路线和民族融合的大通道。秦直道的开通,便利了中原与河套地区的交通往来,成为内地通向北疆的大动脉。对后世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非常大。同时,对研究我国古代交通史以及秦代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006年5月,秦直道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直道”寻踪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

秦直道从陕西咸阳出发,经过内蒙古的阴山,以堑山为主,低凹处增土夯筑,遇河架桥,直通九原郡,全长700多公里,路面平均宽度约30米,最宽处约80米,30多万大军利用两年半时间修建而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直道”之一。

1974年7月,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的田广金和队员们在东胜县漫赖公社海子湾大队二顷半生产队居民点以南约200米的地方,发现了一段残存长度约100米,具有明显人工填垫痕迹、好似道路路基的遗迹,这段路基遗迹的前后两端都已被洪水切割成深深的冲沟,在冲沟的断壁上可清晰地看到,路基是在原生地层上由红色砂岩碎块填垫起来的,残存厚度约1.5米左右,路面的宽度约22米。

这里位于丘陵的低洼地带,由此向南眺望,地势较为平缓,迎面的丘陵顶部几个明显的“豁口”在绵延起伏的丘陵中时隐时现直线向北延伸,和《史记》记载的“堑山堙谷,直通之”的秦直道相吻合。随后通过挖掘考古,发现了夯土层,他们判断这就是秦直道遗迹。

秦汉时期,鄂尔多斯地区是有名的“河南地”,又称“新秦中”,是“水草肥美”的河套地区。秦始皇在黄河沿岸兴筑了44座县城,并且派蒙恬征招10万民夫,修筑了绵延千里的秦直道,成为一条纵贯南北的主要交通干道。

“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这是《史记·蒙恬列传》中对秦直道简略的记载。

穿越山脊、森林、黄土、戈壁……见证了无数历史沧桑的秦直道,从咸阳附近的云阳县甘泉宫,直达今包头市九原区的麻池古城。从关中到北疆,穿越今14个旗、县、区,由南向北分布于陕西省的淳化县、旬邑县、黄陵县、富县、甘泉县、志丹县、安塞县、子长县、榆林县,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乌审旗、伊金霍洛旗、康巴什区、东胜区、达拉特旗和包头市九原区。如今,秦直道路面最宽处60米,一般也有20米,浩浩荡荡,这条2000多年前的“高速公路”留给后人无限遐思。

秦直道是我国境内保存下来的为数较少的古代交通要道遗址,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如此浩大的工程,在2000多年以前的秦代,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又一伟大的历史奇迹。”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副院长甄自明说。

筑路史上的奇迹

初春的鄂尔多斯高原还未褪去冬衣,行进至秦直道东胜段,“天下第一路”石刻显得格外显眼,像是静静地讲述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康巴什区、东胜区、达拉特旗,都保存有秦直道的遗迹。

位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境内的秦直道遗址,是全程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这段遗迹由南至北大体呈15度直线而行,绝无弯道,虽历经2000余年风雨侵蚀,尤能领略其“直道”雄风。东胜境内的遗迹多属丘陵地貌,地势延绵起伏,落差较大,沟壑纵横,站在遗址制高点,向南北眺望,依然能看到数个山脊“豁口”一线相通,直道清晰可辨,是观赏秦直道“堑山堙谷直通之”雄伟景观的最佳地。

秦直道多山地路段,尤其以山脊线作为修路的地点。修筑时,多采取“堑山堙谷直通之”的方法。“堑山”就是将道路选址在山峰略低一点的位置,将路以上的山峰削去一部分,然后再在路下山坡填土,夯筑一段护坡,再夯出道路。“堙谷”则是在两座山峰之间的谷底填筑大量土方,夯筑以后形成路面。遇到更高的山峰,采用“之”字形盘山路的方法修路,增加路面长度减小坡度。通过填充沟谷、下挖豁口,秦直道保持了较小的坡度和很小的弯度,基本上呈正南北向从关中地区直达黄河之北。就这样“逢山开路,遇谷填平”,秦人创造出又一个奇迹。

《汉书·贾山传》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秦直道的规模应当不逊于一般的驰道。以秦代尺度计算,“道广五十步”约等于69.3米,即秦直道的规划宽度应当是大致与此接近的。据考古学者、交通史学者和历史地理学者考察现今地面,从可以看到的秦直道遗迹发现,其保留宽度大概与初建成相当。

也正是由于道路宽阔平坦,能适应大队人马快速驰援,故称“驰道”,又因其南北遥遥相对、直线相通,亦称“直道”。同时,表明秦代在修筑直道时就非常注重道路的通行、保养和绿化问题。

那么,秦直道是如何“过河”的呢?

在陕西省甘泉县洛河上发现了秦直道过河的“圣马桥”引桥,引桥高出地面约20余米,能清晰地看到夯土层,每层厚0.1-0.12米,看来当时是用小圆木作夹板,每层土厚相当于小圆木的直径;引桥上面宽约30米左右,和山梁上直道路基的宽度相近;这是秦直道上残留的唯一的桥梁遗迹,桥以“圣马”命名,应当是因为秦始皇的兵车、战马当年所经过而得名。

洛河引桥桥墩残存桥基宽82米,顶宽44米,高72米,长56米。2004年,该段秦直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准备审报世界文化遗产。

南北通衢融古今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为阏氏,这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昭君出塞”。昭君出塞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其中,出塞的线路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关注。最早提出昭君可能的出塞路线是北方民族史研究领域泰斗林幹,林幹认为昭君出塞是经秦直道北上的。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

根据考古研究,秦人修建秦直道时,沿途还建有附属建筑,如:烽火台、宫殿、兵站、哨卡、夯土护坡、排水沟、驿站等。夯土护坡和排水沟保障了道路的稳固和干燥,使秦直道更加平坦耐用;烽火台、哨卡和驿站等,是特别为秦直道的军事功能设计的。这些设施为传递军情、抵御外侵、巩固边防提供了便捷。

随着人口的聚集,秦直道两边的一些驿站逐渐发展成城镇,成为了南北商贸往来、经济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茶叶、丝绸、瓷器、铁器都在这里进行大宗贸易,为各民族交往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数十年来,秦直道的相关研究、保护、开发工作从未间断。

1996年5月,秦直道遗址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成立了秦直道遗址研究保护发展中心,对秦直道遗址东胜段进行研究保护与利用,先后对秦直道遗址全长17.5公里保护范围及控制范围修建2000余根保护界桩,修建5块保护界碑,对秦直道遗址周边的城梁古城及苗齐圪尖古城修建保护性网围栏2000余米。2010年,东胜区秦直道遗址研究保护发展中心重新编制了《秦直道遗址保护规划》(2012-2030)。

“秦直道就像一部史书,记载着历史的沧桑、时代的脚步,它见证了中原和北方地区逐渐聚合的历史过程,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盖之庸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