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

当成职业干成事业——湖北恩施州非遗创新传承见闻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4-07-06 17:56   阅读量:16005   

16、66、93和457,这是湖北省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省级、州级和县市级的一组最新数据,其规模稳居湖北省第一方阵。

如何让非遗从项目规模大到传承实力强嬗变,恩施州近年来借助“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契机,从政策、资金和服务等全方位发力,激活非遗潜能,融入现代生产生活,收获了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既当成职业,更干成事业

被誉为“土家之花”的西兰卡普,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其编织技艺传承人谭艳华、谭艳宾姐妹俩,2020年从武汉服装业打拼转战家乡恩施创业,巧妙地将西兰卡普元素融入饰品、箱包和旗袍等几十种产品,让老“布”织出了新花样。

平时,两姐妹开办研学、体验课和露营基地,带领众人学习、研究和传播西兰卡普文化,参与就业与创业。短短几年间,她们斩获“恩施州技能大师工作室”“荆楚工匠”等称号,并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走秀舞台。

“中国优秀织锦工艺传承人”、首届“恩施工匠”田若兰,对传统织布机改良,研发出便携式折叠织锦机、数字化智能织布机并获得多项专利。田若兰说:“我们按客户订单生产围巾、披肩等个性化新品,让大家在家门口轻松就业。”据统计,恩施现有6家西兰卡普生产厂家,年收益上千万元,带动数千人就业。

怀揣着同样的一份倔强与执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邱建红,35载从事利川红茶制作并将其推广,传授茶农种植和加工技术,惠及身边数以万计的茶农。迄今为止,“恩施硒茶”行业先后涌现出了杨胜伟、邱建红、何洁、蒋子祥和黄坤等近10名“恩施工匠”“荆楚工匠”,事业上各有建树。

值得一提的是,利川市2023年建成的“恩施州非遗双创园”,园区建筑面积约1万平米,吸纳众多非遗项目入驻,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带动上万人就业。

技艺变项目,八成实现产业化生产

“土、硒、茶、凉、绿”是恩施的特色优势资源,也是发展潜能所在。恩施州委、州政府着力推进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传承,由此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留住吊脚楼,就是留住土家人的根。土家族吊脚楼是武陵山区常见的传统建筑形式,其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于咸丰县的恩施宇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在保留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核心技艺的前提下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改良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建设项目逐步辐射多个省市。目前,咸丰县吊脚楼营造技艺有40多名县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传统技艺向经济价值转化,关键是将非遗产品产业化。恩施引导市场主体对腊肉、凤头姜、柏杨豆干、酱菜等一批制作技艺生产的土特产品走规模化生产路子,年销售额数亿元,成为继“龙头老大”恩施硒茶后又一非遗经济增长极。

坝漆因产于利川毛坝镇而得名。2021年,坝漆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既要传承传统制漆技艺,也要研发新工艺。”利川市坝漆制作技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洪克俭介绍说,经过多年技术攻关,成功实现坝漆工业化量产,产品销往沿海地区甚至海外。目前,利川有10余名坝漆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种植漆树林2万余亩,产业风生水起。

“从生活中来,到市场中去。”恩施州文旅局相关负责人称,全州目前80%的传统技艺类项目实现了产业化生产,产业链上各方都收获了“真金白银”的红利,传承与效益实现互促共赢。

融入生活,让非遗传承愉悦身心

“恩施已建成以国家级为重点、省级为骨干、州级为基础、县市级为依托的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传承体系,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81人。”恩施州文化生态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恩施采取政策鼓励、财政扶持和待遇优先等办法,争取让传承人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

朱尹国是宣恩一名95后三棒鼓传承人,学生时期偶然通过网络视频结缘三棒鼓,而后致力于传承三棒鼓,今年已是第六个年头。时下,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人群加入非遗传承人行列,为传承注入了“年轻态”。

平时,肉连响、剪纸、滚龙连厢、板凳拳、五句子山歌等项目传承人,定期走进校园、社区传授,培养青少年传承人。花锣鼓、板凳拳、尖山石刻等项目传承人,建起基地、出版书籍开展传承。

近几年,吊脚楼营造技艺、恩施扬琴、肉连响、利川灯歌、喜花鼓等非遗项目相继亮相央视,参与央视《中国地名大会》《中国影像方志》《中国手作》等专题节目录制。国家级非遗项目薅草锣鼓,亮相2022年央视春晚;优秀传承人代表“土家稀奇哥”团队以独具匠心的演唱形式,在2022年《星光大道》总决赛中夺冠,登上2023年央视春晚舞台。

截至目前,恩施有文化艺术团队1166支,文化志愿者15770人。这些团队和志愿者活跃在城乡,打三棒鼓、跳摆手舞、舞撒叶儿嗬等,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如今,实验区内形成几乎人人会跳摆手舞、唱民歌,将非遗项目融入日常生活强健身体、愉悦身心。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